媒体马院
温度新闻:多措并举推进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作者:时间:2025年02月21日 13:09阅读: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作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因此,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结合统一,增强高校课堂育人实效是当前我国高校育人工作中必须重视的课题。
一、双轮驱动,构建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框架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思政课程侧重思想政治理论内容,包含思想道德、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高校课程思政通过利用不同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道德素质、法律意识等,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单一模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实现传授知识和引领叁观有机结合,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体系。思政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通过专门的课程形式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提供理论支持和基础保障,使其他课程在融入思政元素时有据可依,在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形成相互促进、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协同育人,是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补台、合力,共同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任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旨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以促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守正创新,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引领价值的有机结合。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在坚持思政性与专业性统一、整体性与侧重性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的基础上,注重显隐性结合,加强师资引领与资源整合。为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育人优势,通过明确育人的根本目标,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增强学生政治认同、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应探索本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改革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协同育人的机制、创新协同育人的模式和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感悟思政内涵,提高思政素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在近几年的实践中也取得了显着进展。从上海、北京等地的试点到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课程思政已从个别探索转变为普遍实践。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推动了课程思政的纵向发展。目前,课程思政已形成了“课课有思政、人人讲育人”的格局。
二、深度融合,完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策略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和根本任务,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这既需要思政课程发挥主要阵地作用,又需要其他课程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第一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涉及的思政内容,结合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创新课堂教学,确保学生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同时,在思想理念上和业务学养上得到正确的引导。长期以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叁观,并实现与学科知识、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形成1+1大于2的合力,培育出既具有专业素养又具有高尚品德的时代新人。第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协同育人的实效性。高校教师要积极学习和掌握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并在协同育人机制下,设计教学方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本质是讲道理,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就必须注重方式方法,老师尽心教诲,学生用心参悟,启智润心、内外兼修。首先运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选取社会热点、历史事件或学生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增强思政教育的现实感。将专业课程中的典型案例与思政元素结合,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的社会价值。其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协同育人平台,利用慕课、雨课堂等在线平台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研论,增强教学的灵活性和互动性。或是通过生动的视听材料以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最后,促进教师队伍共建,加强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师的交流与合作,组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教研活动,就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进行探讨。同时,加强专业课程教师的学习与培训,组织教师参加提高教师思想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思政教育专题培训,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教师分享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成功经验。
叁、机制保障,推动协同育人的长效运行与持续优化
通过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协同育人制度体系,大力推动协同育人向纵向深入开展,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提供坚实有力的制度保障。通过强化高校各个领域在协同育人中的积极作用,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首先,建立协同育人的管理机制与组织架构,确保协同育人的有序开展。建立全面系统的思政课程工作体系,明确各部门、各学院的职责与分工,确保任务落实、合理安排、监控检查等流程,保障措施有效执行,为协同育人提供组织支持。其次,构建科学、全面的协同育人评估机制,要确保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实效性。构建协同育人的评估指标体系,应涵盖培养计划、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效果等多个维度,同时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结合,并定期进行协同育人的效果评估与反馈。再次,建立激励机制以激发教师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推动协同育人的研究与实践的深入开展,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在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的基础上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建设,构建良好的协同育人生态,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最后,要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切实抓出成效,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是关键。构建保障机制需要加强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并完善协同育人的政策保障与经费支持。构建保障机制需要多方联动、多措并举,为确保协同育人工作取得实效,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高校应进一步深化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通过深化协同育人,强化顶层设计,健全推进机制,打造高水平育人团队。推动资源整合共享,推动教师协同育人能力提升,做到教学明教、教育暗育。同时,要注重个性化教学,强化实践环节,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系2024年温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同向同行同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新探索》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刘端儿
作者单位: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
网页链接:丑迟迟辫蝉://飞诲补辫辫.飞锄谤产.肠辞尘.肠苍/飞别苍诲耻贬52/飞别苍锄丑辞耻丑补辞顿别迟补颈濒?补辫辫滨诲=38&补尘辫;尘别迟补顿补迟补滨诲=100120582&补尘辫;蝉颈迟别滨诲=厂冲奥顿齿奥&补尘辫;迟别苍补苍迟滨诲=罢冲骋翱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