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马院
温度新闻:切实推进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作者:时间:2025年02月19日 14:11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立德树人是高校根本任务,思想政治工作则是落实这一任务的关键。进入新世纪,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持续变革,网络时代也全面来临,思政课教学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也存在“两张皮”现象,如实质政策支持不足、多元社会思潮冲击、教学质量评价单一化之间的矛盾。鉴于高校思政教育新态势,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共进,打造 “大思政” 育人格局,是高校思政工作破局的关键路径。这既能提升思政课程建设实效,也有助于凝聚全员、贯通全过程、拓展全方位育人合力,夯实立德树人根基,兼具深厚理论价值与重大实践意义。
一、经纬交织: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新生态
课程思政的开展,专业课程是重要阵地,思政元素是关键内核。课程思政绝非简单拼凑,而是以巧妙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体系,实现对高校各专业的全覆盖。通过课程和专业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体现的是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性质。这种教育方式蕴含着润物无声的艺术,在专业知识的讲解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将价值引领渗透其中。课程思政的实践不断深化,成效日益凸显。
思政课程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是铸魂育人的主渠道。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通过思政课程,学生能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髓,增强对党和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同,在复杂思潮中坚守立场。提升思政课程吸引力与实效性,关键在于增强理论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理论性要求课程内容既要有深度,又要贴近现实,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系统性强调增强知识结构的丰富性、多样性,助力学生搭建理论框架;科学性体现在创新教学方法,注重互动启发。叁者有机结合,确保思政课成为理论武装阵地,为培育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
思政课程为学生提供理论根基与价值导向,课程思政则在专业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强化思想引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思想素养的全面发展。以陕西省空军工程大学信息与导航学院的实践为例,起初该院教授杨春燕面临思政与专业课割裂、结合点“老套”的困境,但通过不懈探索,将充满“硝烟味”的思政元素融入《卫星导航技术与应用》等专业课,成功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这充分彰显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价值,思政课程夯实学员思想根基,筑牢理想信念;课程思政则在专业知识传授中,激发学员爱国情怀与强军担当。二者相辅相成,让学员既精通专业技能,又拥有坚定的政治素养与使命感,全方位促进学员成长,为国防事业培育栋梁之材。
二、创新驱动:探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新模式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学创新是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关键。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思政课教学方法革新、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以及思政“金课”示范引领,拓宽了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怎么干”的路径。随着教育数字化发展,思政课建设从实体课堂逐步向虚拟课堂、混合式课堂拓展。其次,创新教学方法是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采用案例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笔叠尝)和翻转课堂等互动式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既深化了专业知识,又强化了价值引领,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吸引力。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核心保障。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方向:“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一方面要加强思政教师培训,通过定期组织专题培训、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帮助教师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参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加强科研诚信与优良教风学风建设,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承担思政课教育教学任务,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思政课教师的基本任务与职责。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确保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首先,多元化评价主体与方法是确保评价公正性与有效性的关键。传统评价方式多聚焦考试成绩,难以全面考量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与价值观念。鉴于此,应将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及社会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纳入体系,同时结合课堂表现、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等多维度指标,以弥补单一评价手段在时效性与全面性上的不足。其次,持续优化评价体系是促进思政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通过定期收集反馈意见、分析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叁、应对挑战:共筑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新高地
当前思政教育在实践中面临多重挑战。第一,学科差异致使思政元素融入难度较大。例如部分理工科专业因理论性强、实践性强,思政元素的融入常显生硬。第二,思政教育资源的分配与利用问题突出。部分高校思政教育资源投入不均衡,优质师资、教学设备和实践基地匮乏,制约思政教育的深入开展。此外,学生思政素养的多元化需求与个性化发展也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其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亟须探索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方式。
基于此,高校必须精准发力。首先,加强跨学科交流是促进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鼓励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备课,创造跨学科的教学活动和课程设计。例如,清华大学在“工程伦理”课程中开展跨学科合作,将社会责任与职业操守融入工程教育,为跨学科课程思政提供成功范例。其次,优化思政教育资源配置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因此,高校应不断丰富铸魂育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为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员插上“政治”“技术”双过硬的翅膀。此外,还需实施个性化教育方案,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了解学生需求,设计分层分类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展望未来,思政教育需在破解难题的基础上建设开创新局面。一方面要立足时代发展、反映时代要求、答好时代之问,持续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另一方面,高校应鼓励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以教育内容和理论武装的时代性、科学性、系统性,确保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频共振。如此,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培育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思政教育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是一项政治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通过教学创新、师资建设、评价体系优化,在思政教育领域成果显着。如清华大学“工程伦理”课程、空军工程大学信息与导航学院《卫星导航技术与应用》课程,都证明了二者协同育人的可行性与实效性。但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无止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在内容上下大功夫,并客观、科学地认识和辨析多元文化思潮,通过加强跨学科交流、优化资源配置、实施个性化教育方案,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展望未来,高校思政教育应坚持问题与目标导向,深化二者融合,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新时代教育事业注入活力与动力。
本文系2024年温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同向同行同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新探索》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周诗雨
作者单位: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
网页地址:丑迟迟辫蝉://飞诲补辫辫.飞锄谤产.肠辞尘.肠苍/飞别苍诲耻贬52/飞别苍锄丑辞耻丑补辞顿别迟补颈濒?补辫辫滨诲=38&补尘辫;尘别迟补顿补迟补滨诲=100120490&补尘辫;蝉颈迟别滨诲=厂冲奥顿齿奥&补尘辫;迟别苍补苍迟滨诲=罢冲骋翱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