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马院
温度新闻:课程思政应全面关注学生的“学”
作者:时间:2025年02月19日 14:09阅读:
课程思政的提出,旨在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开展思政课程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不能只一味挖掘思政元素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课程思政需要把握立德树人的基本立场与价值取向,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使思政教育更加贴合学生实际,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而帮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能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一、学海无涯,思政为舟——课程思政引领学习方向
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要明确学习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将价值引导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首先需要教育者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教育部对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指出“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其次,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需要教育者基于课程思政的理念,设定具体、可实施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真正实现课程思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目的。
以学为中心,构建思政课程体系。课程思政的实施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在构建思政课程体系时,应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找准“课程思政”的切入点,明确课程思政“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思政课程内容。同时,要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融合,形成完整的思政课程体系。通过系统地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思政知识,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将思政元素同专业课程进行内容拼接,也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化”或者思政“课程化”,而是一项精心的课程系统性设计和入脑入心的育人实践。课程思政不仅关乎理论教学,更关乎实践教学。所以,在实施课程思政时,要避免空洞的道德说教,应强调其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思政精髓。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学以致用,思政为桥——课程思政促进学习实践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思政学习。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将思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当前高校理论学习以抽象的宣读为主,与教学科研工作之“术”的关联性不够,呈现“两张皮”状态,一些学生无法从思政学习中获得有效的问题解决思路,进而加深了对思政学习实用性的疑惑。在现代社会,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已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课程思政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实践活动是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环节。学校应大力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形成协同育人效应,进一步强化书院和学生生活园区的育人功能,开展社会调研、志愿者服务、创新实践等活动,探索设立实践学分,将实践育人融入学生党建、专业教学、社团活动、社会服务、就业指导等环节。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社会现实,了解国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学习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系统观念,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强化全局视野和系统思维。”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批判性思维是课程思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要求学生不仅接受知识,还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在课程思政中引入批判性思维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眼光,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这些论断为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促进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要推动“大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促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思政知识来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叁、学无止境,思政为灯——课程思政照亮学习之路
关注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个性化教育作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学生的学习方式之一,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时代在变化,学生个体有差异性,思政课教学也要因时而变、随事而制、乘势而进。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实施个性化教学策略,丰富教学形式样态,将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融入课堂教学环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善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和话语,把思政课的道理、学理、哲理讲深、讲透、讲活。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引导他们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教训,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通过自我反思,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还应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持续学习,促进学生终身成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在新时代背景下,终身学习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社会,党和国家事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只有真正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够为社会为国家贡献更大力量。高校需要紧紧围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这个重点,引导青年学生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增强投身新时代建设、发展的本领。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持续学习的习惯,促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课程思政的不可替代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课程思政在全面关注学生“学”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帮助解决了高等教育的方向性问题,同专业课程、主题教育互相补充,促进了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落实,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第二,课程思政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习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课程思政同思政课程相结合,强化协同机制,深入实施“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未来课程思政的发展仍必须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依托“叁全育人”格局建设,加强课程思政前瞻性问题研究,科技赋能、模式创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打造沉浸式互动智慧课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显性与隐性的结合,国家与个人的结合,打造有温度的课程思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系2024年温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同向同行同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新探索》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黄萍萍
作者单位: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
网页地址:丑迟迟辫蝉://飞诲补辫辫.飞锄谤产.肠辞尘.肠苍/飞别苍诲耻贬52/飞别苍锄丑辞耻丑补辞顿别迟补颈濒?补辫辫滨诲=38&补尘辫;尘别迟补顿补迟补滨诲=100022172&补尘辫;蝉颈迟别滨诲=厂冲奥顿齿奥&补尘辫;迟别苍补苍迟滨诲=罢冲骋翱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