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马院
温度新闻:在“双向行走”中上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
作者:时间:2025年02月11日 18:24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大思政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新时代,思政课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道德的塑造与责任的担当。所谓“双向行走”,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它旨在打破传统类型思政课的单向灌输,以构建一个更加互动、开放、动态的教学环境。正如《礼记·学记》所言:“教学相长也。”师生在双方的共同探索中相互促进,实现知识与实践的双向流动。只有在“双向行走”中上好思政课,有效实施思政课教学,塑造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 “大思政课”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亮眼的光芒,指引时代的曙光。
一、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构建生动课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理论教学是思政课的基础,但传统的讲授方式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理论教学的创新上,摒弃单一枯燥的讲授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多元化方法,让理论更贴近学生生活,从而触手可及。比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列举生活中的常见且具体的案例,从商品交换、市场竞争的角度出发阐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经济理论。同时,也可以引入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其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让学生感受到思政理论的现实意义。比如 “共同富裕”的概念可以结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实践模式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区域发展中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活动的拓展上,鼓励学生走出象牙塔,投身到广阔的社会实践中,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学生切身体会到思政知识无处不在。浙江农林大学的大学生们参与乡村振兴的案例,勤学助农方显实干本色,正是学子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生动写照,让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乡村的发展需求,靠双手打拼磨炼体会到奉献精神的价值;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时,从一穷二白到奔赴小康社会,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国家近年来发展的艰辛历程和创造的伟大成就。此外,正如王阳明所言:“知行合一。”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研,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也不失为一种优秀的方法。在调研过程中,需要运用所学的思政理论知识去观察社会现象、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不仅可以锻炼实践能力,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起到了深化作用。
“叁人行,必有我师焉。”建立双向反馈机制在现阶段的课堂中是尤为重要的。一方面,建立师生互评制度,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关键。师生互评制度是在教育环境中构建一种平等、公正、透明的评价体系,其双向互评和全程评价激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动力和创造力。在学校层面,师生互评可以促进学校架构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在教师层面,师生互评可以提高其职业素养,推动教学水平的发展:在学生层面,师生互评可以激发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提升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收集学生反馈来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课堂提问等方式广泛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浙江理工大学在思政课中引入了“学生评教”机制,学生可以通过匿名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进行评价。同时,教师也会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改良,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期望。唯有师生在互动中共同成长,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二、情感与理性的双向融合——激发内在动力
情感是思政课的重要纽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共鸣是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关键。在思政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讲述感人故事、观看纪录片等方式可以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培养其同情心和社会道德感。例如,爱国主义教育的引导可以播放《长津湖》的电影片段,极寒条件下“冰雕连”的坚守阵地,志愿军战士的誓死抗争,足以让学生感受到战士的英勇无畏和满腔热血。梁启超所言:“少年强则国强。”强烈的情感共鸣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此外,引导学生关注弱势群体,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与关爱也是培养同情心和正义感的重要途径。浙江日报曾报道杭州“爱心冰箱”公益项目,商家和路过的热心市民总会自愿往冰箱里面放置矿泉水,小小的冰箱满载着爱和清凉,静静等待有需要的劳动者,“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善意和奉献让这座城市充满了风情与爱心。
然而,仅有丰沛的情感是不够的,理性思考同样占有一席之地。“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思政课堂上,我们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客观理性看待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理性思考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独立判断,避免盲目听信和跟从。在这个全球化盛行的时代,中国倡导的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但仍然存在中美贸易摩擦等不利局面,需要学生多方面剖析全球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结合当今局势和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进行理性分析与思考,学习形成更加全面的世界观。
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情感与理性的平衡。情感与理性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两者需要相互补充才能避免极端情绪化或冷漠化。积极鼓励学生将情感转化为行动,用理性指导实践,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和谐统一。思政课不仅要激发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还要培养理性思考辨析的能力。当年轰动一时的 “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观其整个事件的始末,从审判“女司机”和吵架乘客到指责报道媒体,再到批判冷眼旁观的其他乘客,这个事件需要学生从多角度看待,以一种批判性眼光去思索。回想疫情关键时期,与时间抗争,与死神周旋,举国上下团结一心的“抗疫精神”,我们可以从感人事迹激发情感共鸣,但也要通过数据分析让学生理性认识疫情防控的科学性。正如《中庸》所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情感与理性的平衡,能帮助学生形成更加成熟的价值观念。
叁、线上与线下的双向联动——拓展教学空间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思政课的创新教学提供了新的契机。在线上教学资源的利用上,可引入优质网络课程、在线讲座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其中清华大学推出的“学堂在线”平台,汇集了大量优质思政课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让学习更加贴合实际情况,服务学生的成长。正如荀子所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线上资源的利用,能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从而提升学习效率。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学习平台等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浙江某高校便在思政课中引入了“微信小程序”,学生可以通过小程序来提交作业、参与讨论,教师也能及时查看并反馈。这种互动方式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
线下实践活动的创新同样不容忽视,它是思政课的重要补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政课不仅要扎实学习理论知识,也要结合当地地域特色积极开展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实践活动,线下实践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思政课的魅力。嘉兴南湖学院曾组织学生赴嘉兴南湖开展“红色之旅”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参观当地红色革命纪念馆,深刻领悟到“红船精神”的内涵。走出校园,参与社区治理、文化传承等社会事务也是创新教学的重要途径。浙江工业大学的学生曾参与丽水市“古村落保护”项目,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深藏于古村落的秘密,挖掘当地文化脉络,保护当地古村落遗存,使学生不仅了解了当地的传统文化,还极大地增强了文化自信。
最后,还可以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融合教学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线上线下融合给未来思政课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中国人民大学在思政课中引入了新颖有趣的“翻转课堂”模式,学生通过线上学习理论知识,线下进行讨论和实践。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能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此外,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也是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们能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使其都能在适合自身的节奏中成长。浙江大学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如此精准化的教学方式,真正帮助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思政知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双向行走”中上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需要师生携手共进,不断创新不断拓展教学方法和手段。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与智慧的启迪,更是灵魂的触碰与责任的担当。“双向行走”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为新时代的“大思政课”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情感与理性的双向融合、线上与线下的双向联动,思政课不仅能传授知识,还能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社会各界应加强关注和支持思政课教育,共同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让思政课成为指引学生前行道路的明灯,引领他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勇攀高峰、再创辉煌,书写新一代的宏伟篇章!
本文系2024年温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高校“行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建设与路径探索》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顾一卉、王子涵
作者单位: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
网页地址:丑迟迟辫蝉://飞诲补辫辫.飞锄谤产.肠辞尘.肠苍/飞别苍诲耻贬52/飞别苍锄丑辞耻丑补辞顿别迟补颈濒?补辫辫滨诲=38&补尘辫;尘别迟补顿补迟补滨诲=100022168&补尘辫;蝉颈迟别滨诲=厂冲奥顿齿奥&补尘辫;迟别苍补苍迟滨诲=罢冲骋翱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