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马院 >

首页

媒体马院

温度新闻:深刻把握好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价值意蕴

作者:时间:2025年02月11日 18:21阅读: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探索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工作与实践方向,是课程思政的缘起。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回答“培养什么人”问题的根本举措。新时代下,深入研究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价值意蕴的目的在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不仅可以更好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还能促进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深入探讨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价值意蕴,对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润物无声,担当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使命

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价值旨归和活的灵魂。立德,即培养高尚品德,塑造健全人格,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通过言传身教、榜样引领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树人,则是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社会。这就要求课程思政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与接班人。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其作用不可替代,各高校应该灵活运用课程思政来立德树人,铸魂育人。课程思政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更要注重在课堂教育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社会责任与国家意识,正确树立为党、为国、为民服务的深厚情怀和使命担当,坚定“四个自信”、将爱国主义情怀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近些年来,课程思政不断得到落实推广。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以下简称《纲要》),6月组织召开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12月组织召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调研推进会,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纲要》实施以来,各地纷纷响应,积极制定工作方案,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由区域探索转向全面推进。

2021年5月,教育部面向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教学研究中心,加快形成“校校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思政元素在课程中的渗透与立德树人的目标逐步实现。各高校应该不断发掘课程的特色与优势,积极探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优质资源,既要做知识传授者,又要做能力培养者,还要做价值塑造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就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这个比喻含义深刻,蕴意丰富。以大学物理为例,如何才能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呢?第一,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专业课教师应该尊重教育规律,注重培养问题意识来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等科学素养,融入人文知识,引发学生共鸣,转变“融入思政元素会削弱其专业性”等误区,激发教师内在动力,提高课程认识水平,系统梳理课程思政元素,为课程建设提供参考。第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们真正喜欢的课堂,是一种互动性强、以问题解决为主要内容的轻松愉快的新型课堂,教师不再注重刻板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在课堂上解决问题,实现师生心与心之间的交流。

二、价值引领,践行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和发展方向,其中,课程思政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课程思政作为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课程,要求必须结合当下主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课程思政的时代性特征,帮助学生转变不良的价值观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占领学生思想高地。课程思政要聚焦价值塑造,这就要求我们要增强思政课理论厚度,将价值观贯穿在知识传授的过程当中,将课程思政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遵循学生思想、身心的发展特点,由远到近,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中去,是推动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局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要实现此目标要做到以下叁点:第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四个相统一”,争做“习近平四有好老师”,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去,不断培养学生对社会和国家的认同感。第二,打造高水平课程。加强高水平课程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中,充分挖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价值内涵,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促进各类课程协同育人,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第叁,打造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在课堂上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通过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

新时代新征程,课程思政要想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融为一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必须创新实现路径并加以实践,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课程思政教学的方式方法。“大思政课”需要很好地融通线上与线下,而数字技术的出现就有效打破了时空限制、渠道限制和互动限制。在线上,教师们可以很好利用数字互联网技术,思政课可以将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融入思政教育中去,增强课堂的现实性和实用性。在线下,各高校可以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叁、培根铸魂,把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深远影响

随着“大思政课”时代的到来,这要求我们要将“大思政课”理论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才能更好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发挥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深远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对于学生个人成长来说,课程思政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叁者有机结合,不仅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他们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与良好品德,增强了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国家的认同感。

对于社会发展来说,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价值旨归和活的灵魂,课程思政很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我们必须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深刻认识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意义,我们必须通过课程思政,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通过课程思政的培养,不仅可以使学生成为具备高尚品德、扎实学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还可以不断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构建和谐社会,为社会的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保障。

对于未来教育来说,我们必须认识到课程思政一直在路上。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教育评价体系,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注重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形成教育合力,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时代新背景下,我们要把握好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价值意蕴,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促进课程思政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使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有形灌输”与“润物无声”相统一。课程思政要始终立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充分掌握“六个下功夫”重要方法论,始终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战略要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教育内容要求,要坚持将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深度融入高等教育,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系2024年温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同向同行同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新探索》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周佩瑶

作者单位: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

网页地址:丑迟迟辫蝉://飞诲补辫辫.飞锄谤产.肠辞尘.肠苍/飞别苍诲耻贬52/飞别苍锄丑辞耻丑补辞顿别迟补颈濒?补辫辫滨诲=38&补尘辫;尘别迟补顿补迟补滨诲=100022138&补尘辫;蝉颈迟别滨诲=厂冲奥顿齿奥&补尘辫;迟别苍补苍迟滨诲=罢冲骋翱痴

友情链接

校内链接

重点马院

政府机构链接

常用资源链接